查看原文
其他

夜谈王国维(杜课559期)

杜骏飞等 杜课 2019-04-29

目录

1、师生对话

2、王国维的一生

 

1


 谈王国维


提问者:江珊


Q1

杜老师,今天是王国维先生的忌日。王国维曾在《人间词话》中提出人生的三种境界,“昨夜西风凋碧树,独上高楼,望尽天涯路”,此第一境也;“衣带渐宽终不悔,为伊消得人憔悴”,此第二境也;“众里寻他千百度,暮然回首,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”,此第三境也。杜老师您怎样看待这三种境界?


杜骏飞:


第一境,是人困于空间,所谓高楼千尺,天涯万里,无非是遥不可及,甚或遥不可望而已。


第二境,是人困于时间,衣带渐宽,无非是年深日久,终至憔悴。


第三境,是人觉悟于异时空——非此时此地,非一时一地,越何时何地。

 

Q2

王国维喜欢康德和叔本华的哲学。但他也发现一个问题,就是哲学学说大都可爱者,不一定可信,可信者不一定可爱。这是什么意思呢?


杜骏飞:


也无它意,只如老子所说:“信言不美,美言不信。善者不辩,辩者不善。知者不博,博者不知。”


王国维所谓“可爱”者,是和大众趣味说话而已。试想,你看花时,从不计较花枝轻重,听哲学时,会论什么可不可爱?

 

Q3

王国维擅长写诗写词,同时在理论学术上也有很多贡献。理性思维和感性思维本应该是统一的,但从另一个侧面看,它们也是一对矛盾。王国维自己曾说:“余之性质,欲为哲学家则感情苦多,而知力苦寡;欲为诗人,则又苦感情寡而理性多。”那么究竟这二者之间应该怎样去平衡呢?


杜骏飞:


一般来说,无可平衡。按我的体验,就是写几首诗,再读几篇论文。

 

Q4

1927年的6月2日,王国维在颐和园的鱼藻轩前面投水自杀,并留下一封遗书“五十之年,只欠一死,经此世变,义无再辱”,有人说王国维的死是“殉清”,也有人认为王国维是“文化殉节”,杜老师您认为呢?

 

杜骏飞:


我不知道。我认为,也没人真的知道。陈寅恪先生的解释最有道理,但也只是解释而已。


王国维先生之有死,确是一件大事,但我以为,先生之有生,才是不朽之盛事。先生以生赴死,以死赋生,其生不死,其死永生矣。

 

Q5

陈寅恪在1929年用“独立之精神,自由之思想”来纪念王国维,之后这句话也成为了中国知识分子共同追求的学术精神与价值取向,同样如今也是处于一个社会迅速变迁面临挑战的时代,我们应该怎样培育所谓的“独立之精神,自由之思想”?


杜骏飞:


陈寅恪先生的时代,“独立”“自由”之语,已是招魂;而我们今天谈陈寅恪,谈他口中之王国维,直是托梦。招魂者,死者已矣,犹盼魂魄归来;托梦者,生既不见,死且不知归处。


要言之,如若我辈仍有“独立之精神,自由之思想”之志,但思当下,不必怀古,但坚持人格之自尊,不必他顾。



2


王国维的一生

 

王国维(1877年12月3日-1927年6月2日),初名国桢,字静安,亦字伯隅,初号礼堂,晚号观堂,又号永观,谥忠悫。汉族,浙江省海宁人。王国维把西方哲学、美学思想与中国古典哲学、美学相融合,研究哲学与美学,形成了独特的美学思想体系,后又治史学、古文字学、考古学,是中国近、现代相交时期一位享有国际声誉的著名学者。

 

王国维七岁起,先后入邻塾从师潘紫贵(绶昌)及陈寿田先生就读,接受过塾师的启蒙教育,并在父亲王乃誉的指导下博览群书,涉猎了传统文化的许多领域,并初步接触到近代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维新思想,逐步形成了读书的志向和兴趣。

 

1894年甲午战争以后,大量的西方文化科学向中国输入,王国维接触到新的文化和思想,产生了追求新学的强烈愿望。虽然因为家贫而不能以资供其外出游学,他仍关心时事,研读外洋政书和《盛世危言》、《时务报》、《格致汇编》等等。

 

1900年春,王国维为参加出洋考试及安排赴日留学事奔波,在罗振玉的资助及藤田、田岗两位日本教师的帮助下,于1900年12月赴日本东京物理学校学习,王国维在东京的物理学校苦读日文、英文,学习数学、物理和西方哲学,奠定了融通中外思想的基础。

 

王国维从1898年到上海(时年二十二岁),至1906年三十岁其间,除在东文学社、东渡日本留学,还曾任教于南通师范学校、江苏师范学堂等。此时他以攻哲学为主,研究了康德、叔本华、尼采哲学,兼英法诸家,结合先秦诸子及宋代理学,又攻西方伦理学、心理学、美学、逻辑学、教育学,所译心理学、逻辑学名著有开拓之功。他自称这一时期为“兼通世界之学术”之“独学”时期。

 

他以叔本华的哲学思想为出发来做中国文学批评,研调诗词戏曲,他的《人间词话》和《宋元戏曲史》等传阅极广的著述陆续在这一期间出版。作为诗人和文学史家的王国维被学界所重,中国文学史对通俗文学价值的认识也由他开始。在为《国学丛刊》起草的出版宣言中,王国维提出了于中国近代学术之形成有启发的思想,“学术无新旧之分,无中外之分,无有用无用之分”。

 

1923年春,当时溥仪要选海内硕学之士,王国维经升允推荐,到北京充任逊帝溥仪的南书房行走。

 

1924年冬天,冯玉祥发动“北京政变”,驱逐溥仪出宫。王国维引为奇耻大辱,愤而与罗振玉等前清遗老相约投金水河殉清,因阻于家人而未果。王国维结束了“南书房行走”的工作,遂有崇仰他学问的胡适、顾颉刚等人推荐他担任新成立的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,王国维推而不就院长职,仅任教职。

 

1925年,王国维接受了清华学校的礼聘,此时,他名义上仍是溥仪的“南书房行走”,伴逊位天子读古书。在清华,王国维教授经学、小学、上古史,每周三个课时,其余时间潜心于自己的研究,日子平静而悠长。

 

1926年中秋刚过,王国维长子潜明在上海病逝,王国维痛惜万分,短暂的好时光从此结束了。20年前莫氏夫人逝世,王国维悲痛难解,写下许多悼亡诗,如今老年丧子,更是悲痛欲绝。一切远未结束,半年之间,祸不单行。王国维准备“哀死宁生”,却与多年至交、亲家罗振玉失和,最终导致绝交。

 

1927新年刚过,北伐军攻陷北京,人心惶惶。陈寅恪来访,与王国维谈起“中国人之残酷”。军阀张作霖绞死了北大教授李大钊(1927年4月6日),革命党处决了湖南大儒叶德辉(1927年4月11日)。此时,梁启超也准备再次流亡日本。

 

1927年清华春季学期草草结束,计划提前于6月1日正午开师生叙别会。叙别会前一天,王国维遗老朋友金梁来访,“平居简默”的王先生,那天竟“忧愤异常”。他们谈话中说起颐和园,王国维感慨:“今日干净土,惟此一湾水耳” 。

 

1927年6月2日上午,颐和园的园丁听到几丈外一声水响,刚才还在鱼藻轩独自抽烟的老者,转眼间跳入湖中。园丁急忙赶来将人救起,仅几分钟,竟去了一条命。湖水很浅,王国维被水下的淤泥堵塞了口鼻,瞬间窒息身亡。检验官在他衣袋里发现一份简单的遗书,开头16个字似乎说明死因:

 

“五十之年,只欠一死,经此世变,义无再辱。”

 

1927年9月21日,在他蹈湖3个多月后,梁启超在他墓前对清华国学院的学生做长篇悼词,评其学问道德:“通方知类四字能够表现他的学问全体。……我们看王先生的《观堂集林》,几乎篇篇都有新发明,只因他能用最科学而合理的方法,所以他的成就极大。此外的著作,亦无不能找出新问题,而得好结果。其辩证最准确而态度最温和,完全是大学者的气象。他为学的方法和道德,实在有过人的地方。”

 

1929年,陈寅恪在王静安先生纪念碑铭中所写:“唯此独立之精神,自由之思想,历千万祀与天壤而日久,共三光而永光”。

 

回顾如今存在于各种文献中的王国维,那一天,他以一种颇显凄凉却又可能是最严肃的方式,在一个风起云涌的年代死去,而此后被各个时代记起。有人说在王国维之死中看到自由,没有人可以再侮辱他,有人说在王国维的自杀中看到奴役,附着在自杀之上的任何宏大意义都显得荒诞。只是在他自己的理解和认同中,彼时彼刻的死亡或许是与其心中秉承的道义最相契的结果。

 

资料来源于百度百科、新京报书评周刊、三联生活周刊




欢迎读者朋友们扫描下方二维码,添加杜课小助手(微信号:dukexzs)加入《杜课》粉丝群,与我们分享您在生活中的所思、所想、所悟。您也可以提出对《杜课》的建议和意见,我们会认真听取并改进。我们期待和相信,有了您的参与,《杜课》才能朝着一个更好的方向前进。



感谢阅读本期《杜课》,下期再见


往期精选


人物:说话的权利:读伏尔泰 阿米尔·汗的完美人生丁龙的馈赠与追问吴清友逝去,留下这九句话怀高华柏格理的故事平生不识孙明经


视频杜课导言孤独新闻理想父母与子女大学规划校园霸凌变形狗年,我要祝你什么呢?

文字: 十八愿|夜航记一个教师的基本修养如何得证清净?从何处启航,向何处驶去?元宵节中学的《1984》


关注那一场行尸走肉的故事|二更事件的11个问题教材、历史与记忆看那些“灵魂的丧尸”!一只青蛙的三种旅行你为什么喜欢发红包?耿直的招聘谈“迷信”谈官威


音频:一诚天下动青春考研三问 |“满大街都是圣人”弱者才喜欢赞美,强者只感恩批评


元能力养成:敬畏反思宽容钝感坚毅遗忘 利他 运动乐群 悲悯


鸣谢:

郑钢新媒体教育基金

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公益传播中心

本文为《杜课》原创,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

编辑|王静

责编|胡园 王静颖
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